AI浪潮用電拉警報 電力即國力促核能復興

2025-08-30
文章類型 : 房產時事

AI革命掀起大量運算需求,讓「電力即國力」時代提前來到。全球各地搶進核能市場,進一步印證「AI+核能」新潮流的登場。

AI革命掀起大量運算需求,但現有電力供應無法滿足與日俱增的需求,讓「電力即國力」時代提前來到。美國總統川普憂心美國在擴展核能方面已落後中國,再加上必須滿足不斷升高的用電需求,5月23日在橢圓形辦公室簽署四項行政命令以提振美國的核能發展。

川普宣示重返核能  歐盟核能減碳呼聲起
行政命令內容包含加速新反應爐的建造,並提高國內鈾礦的開採與濃縮,因為美國的這項關鍵燃料大多仰賴進口。川普表示,重點將放在建造小型反應爐,像是擁有龐大能源需求的科技與人工智慧(AI)公司所需的反應爐。

川普說:「我們將非常快速、非常安全地得到核能。該是時候使用核能了,我們將大規模發展核能。」儘管建造成本高昂,且在2011年發生福島核災後具有政治敏感性,美國對核能的興趣仍日益濃厚。

另外,美國紐約州州長侯可(Kathy Hochul)6月底宣布,紐約州計劃興建一座可發電至少1GW的先進核電廠,將成為美國數十年來首批新建核子反應爐之一。侯可在記者會說:「我們需要全天候穩定可靠的電力,而原子能發電是實現穩定零碳排電力的最佳方式。」

當然對核能有興趣的不只是美國,歐洲也相當關注核能的發展。比利時5月正式放棄逐步淘汰核能的計畫,國會通過表決,批准放棄一項長達20年的承諾,並允許興建新的反應爐。

瑞士自2018年起禁止建造新核電廠,但瑞士聯邦政府去年12月表示有意修法,開放興建新的核電廠。更在今年5月中與哈薩克國營能源公司(Kazatomprom)達成協議,首次直接向全球最大鈾生產國哈薩克購買鈾,為重啟核電產業作準備。

不過,歐盟核電的觀察重點仍屬歐盟最大經濟體的德國與法國,兩國長年就應否藉核能達成減碳目標爭論不休,以致歐盟應對氣候變遷的相關決策延宕。


各國擁核態度漸明朗  核能被視同再生能源
法國約有70%能源仰賴核電,是歐洲推動核能的主要倡議者;相較之下,德國已淘汰核電廠成為非核國家,認為核能固然低碳但並非再生能源。

然而過去稱退出核能為錯誤的新任德國總理梅爾茨(Friedrich Merz)今年上台後,允諾與法國改善關係。英國《金融時報》報導德國新內閣已向法方釋出信號,在歐盟相關立法時不再反對將核能視同再生能源,相關動向備受國際關注。

在亞洲方面,日本政府內閣會議在2月中修訂作為中長期能源政策方針的「能源基本計畫」,內容包含太陽能與風力等再生能源未來將成為主要電力來源,同時將最大限度使用核能發電與再生能源。

綜合《日本經濟新聞》、日本放送協會(NHK)報導,內閣會議敲定的計畫也記載2040年度各種能源發電占比目標為再生能源「四成至五成」、火力發電「三成至四成」、核電「兩成」。

印尼是世界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之一,已訂下2050年底前達標碳中和。印尼總統普拉伯沃(Prabowo Subianto)的高階幕僚5月初說,印尼計劃在2040年底前大幅擴展再生能源,包括引進10GW的核電,預計今後五年內會陸續敲定相關合約。

科技巨擘也擁抱核電  滿足AI所需龐大電力
亟需電力供應的主要科技公司也將目光轉向核能,因為核能以更高效且永續的方式提供大規模電力。

科技業巨擘谷歌(Google)去年10月中與美國能源新創公司Kairos Power簽約,將採購多座小型模組化反應爐(SMR)生產的核電,來滿足AI所需電力,創下全球業界首例。

微軟去年9月20日與美國的星座能源公司(Constellation Energy)攜手宣布,將協助曾發生美國歷來最嚴重核事故的賓州三哩島(Three Mile Island)核電廠恢復運作,以提供微軟電力。

社群媒體臉書(Facebook)母公司Meta在6月宣布,達成一項確保獲取核電的20年協議,以滿足日益增長的AI相關用電需求和其他運算所需電力。

身兼總統府氣候變遷委員會副召集人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在3月初一場演講中說,他預期在21世紀,人工智慧、電動車及晶片,會是象徵財富的三大產業,這三大產業都需要電力。

他引述數據指出,全球石油每年消耗規模3兆美元(約新台幣87兆元),但全球電力每年消耗規模達6兆美元,電力會是21世紀國家力量的核心,電的效率就是產業的效率,電的成本就是國家的成本,用電效率才是21世紀國家是否進步的要點。

童子賢這一席話,最能說明核能為何得以重回國際能源競賽跑道,以確保關鍵產業供電韌性的原因。